崔维成:作为总师,每次下潜我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问:作为蛟龙号第一批试航员您下潜过多少次,最深下潜到多少米?

  答:我们国家总共有八个试航员,我是八个试航员之一。我总共下了九次,最深的记录是7035米。

  问:下潜到7000多米的深海,有什么体验和感受吗?

  答:下到7000米的深海,是我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满足了我的一个心愿。一般第一次海试的时候都不会冲到海底,所以我跟我们当时在船上的一个顾问说,我下了那么多次都看不到海底是什么样子,如果说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下到海底看一看海底是什么样子的,我就功德圆满了。

  后来他费了很大的劲,争取到七千米,有一次附加的七千米的那个深度。后来我下去了,看到了海底。当时我们在海底航行了大概一公里左右。一公里左右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海底的变化还是蛮大的。我们刚开始看到的下去以后,就是有很多的那个大石块,东一块西一块地堆到那儿,还看到了地表面下的,海底表面有裂缝的痕迹。所以我们当时在那个舱里面讨论,这个地方好像以前发生过地震啊。然后再往前开一点,海底总体上来说生物是比较少,是比较荒凉的这样一种感觉。偶尔零星的会有一些这种端足类的那种生物等等。所以实际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荒凉,海里边特别的安静,是这样的一个特点。

  问:蛟龙号用了多久的时间可以下海潜航7000米?

  答:实际上总共四年,就是说我本来不是一个试航员,我是分管试航员的领导,就是我们现场指挥部里面,我是分管试航员安排的,我们当初有一批培训的试航员,从设计师团队里面挑了几个志愿者。所以2009年我们到南海去做海试,经过了一个莫拉克台风,有很多试航员晕船了,所以当时就是有几个个别试航员有一点恐惧的心理。所以后来就为了打消他们恐惧的心理,我就申请就是说,我来带头下去,所以我就第一个下潜。后来我加入了,丁抗老师也加入了,第二次他带着,第三次我再带队,第四次是他。

  我们这样示范了总共各人示范了四次总共八次,然后我们把这个团队的恐惧心理就打消了。然后在那个时候我们当初还试了好几个就是说一开始申请做试航员的,后来以后有的人晕船不合适,有的人慢慢退出,所以最后就是说等到一千米海试结束,我们就固定这八个试航员的这个团队。然后我作为总师的一个代表,总师组的这个代表,就规定每到一个新的海区,第一个潜试我都跟下去,这样以后就是说我一般都下第一次,然后后边的其他的技术调试,我们主要的设计师他们下去。是这样。所以我下潜的次数在我们试航员里面是偏少的。

  问:作为试航的代表,下海前是不是也要做一些训练?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答:对的。实际上试航员花了两年时间进行培训,从理论到生理到心理,到各方面技术支持的培训。但是我自己当时因为不是试航员,所以没有接受过这样的一个培训。那么后来一看这个情况不一样的时候,我是去给他们壮胆的。

  另外是表明一种态度,就是说有危险我们总师是来承担,这样让大家放心。所以从这个过程中第一次我下去,第一个就是说我现在承担了这个岗位的职责,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安危、性命的。如果会牺牲,就准备着一起牺牲。所以进舱以后也并不很紧张,在下去以前,就经过两个小时在甲板上的一个简单的培训。就是假设他们两个人晕倒了,我们有一个人必须要,我们人人都要会逃生的,就是说抛载,能够上来的这个动作,所以就是把最简单的一些那个操作的东西就是简单的给我培训一下,然后就下去了。

  问:在您试航的经历中,有遇到危险的情况吗?

  答:有,因为实际上就是对于载人潜水器的安全性、风险。当时是在这个做海试以前,大家就是很担心的。第一个就是我们当时因为差一段时间,海试差一点要取消,不敢做。就是我们国家如果蛟龙号沉到海底,我们国家是没有救援能力的。因为我们先做载人的,无人的没有同步跟着上来,所以我们没有任何救援手段的。所以这样就是说当时对载人潜水到底风险安全性多大,确实是大家心中没有底的。

  但是我们既然做了这个项目,那必须要去做海试,必须要把它做完。这个时候就要去冒险,一步步往下冲。如果说我刚才说了,如果要有人牺牲,我自己也准备着。那既然担子挑到手上了,我就要跟着做好这个准备。但是后来经过下去几次以后,得到锻炼了。调试过程中,实际上我们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它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比如说要抛载铁抛不掉,我就抛那个主蓄电池,主蓄电池抛不掉,我可以抛水银,水银抛不掉,我可以再放应急浮标等等。里边的救援手段全部不工作,这个概率是非常非常小。我们叫小于十个负十二次方,这实际上就是说载人潜水器还是相当的安全的。

  现在经过了七千米海试的整个过程以后,包括后面这几年的应用,实际上载人潜水器安全性已经比无人潜水器还要高。现在所谓的无人潜水器,在使用的几年过程中,丢失的概率非常大。但是载人潜水器从来没有发生过丢失,或者死亡、伤亡的事件。所以实际我现在要对大家说,载人潜水器是所有的运载器里边最安全的一种运载器。

  问:蛟龙号要试航多少次才能正式投入到使用?

  答:我们整个海试花了四年,然后总共下了51次。第一年我们去做的时候,蛟龙号发现的问题非常之多,然后都暴露出来了。因为我们设计没有经验,好几个系统设计上都不合理。所以实际上回来以后,很多系统是重新设计、推翻了,包括里边的很多部件全部更换了。

  然后这个在第二年做三千米的海试,三千米的海试下来以后,当时有一个病实际上跟高血压一样的,是没有办法根治的。就是它有那么多接头之类的,哪一个接头有一点渗水,这个渗水要等到什么时候发现?一般要下到1800米以下开始高压以后,这个地方可能就有一点变形有一点渗水进去了。然后等到我回到1800米以上它又消失了,所以我要找它的位置很难很难。

  但是我们后来的运气好,在3000米海试最后倒数第三个潜试的时候,结果那还是有问题的,然后把它全面排故,拆了重新装一次。结果再装一次下去以后,所有的故障都没了,又重复一次也没了,所以这样就把蛟龙号相当于做到了一种可以应用的程度。在3000米海试成功以后,就正式对媒体搞了一个新闻发布会,然后才启动了去做5000米、7000米的海试,然后对蛟龙号的这个要求又更加提高了。要求我们3000米海试各个系统都正常工作,但是里边配的照相机、摄像机档次比较低,拍出来的视频图像质量比较差。央视的人看这样的图像质量电视里边没法用,所以后来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把最新的高清摄像机、高清系统装上去。所以后来到3000、到5000米又全部更新了透明照相摄像系统,包括重新再增加灯光等,那么这又做了一次大的改动。

  1000米海试做完,后来对安全性要求又提高了。原来只是做一个科研的样机,后来科技部说,再给5000米,7000米海试合同的时候,一定要逼我们拿到船级社的入籍证书。这个时候我们又做了很多的工作,而且那个时候船级社还没有怎么入籍的规范。要帮他先做规范,做好规范以后,用这个规范来给我们入籍。所以到7000米海试的时候,蛟龙号确实是进入了一个很成熟很好用的质量。从2013年到现在,2017年又下了很多次,现在已经下到152次了吧,整个运行状况都非常好。

  问:现在蛟龙号在世界的地位如何?以及中国载人和无人的潜水器的世界地位如何?

  答:蛟龙号是重力型载人潜水器里边下得最深的!在美国人、在日本人心目中,中国是一个载人深潜技术的强国,他们都觉得很厉害。但是作为我们自己来说,我们清楚在做这个蛟龙号当中不是很大,中间还得到了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其他很多国家的帮助。很多有一些设备的制造,是委托国外的一些公司来研制的。

  所以我一直说我们是挤进了发达国家的俱乐部,但是我们跟最先进国家相比技术上还有一点点差距。尤其是卡梅隆后来这又研制了一个单人型的11000米的载人潜水器,他也下到了11000米,这在深度上又超过了我们。这就表明我们在技术上,要达到真正的意义上的世界领先,我们还得要继续往前攀登。这也就是我说我们国家原来计划的步骤太慢了,要并行、同步来做11000米的载人潜水器的主要的一个考虑。

  问:卡梅隆的深海研究与我们的蛟龙号,目标是不一样的吗?

  答:是的。我们要搞的是给科学家要用几十年的一个好用的装备,但是在卡梅隆这个项目里,他跟我们现在讲的中国梦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卡梅隆小时候就对海洋有很大的好奇,后来他拍电影赚了一点钱,就跟一些海洋科学家,海洋潜水器集合,利用了俄罗斯的和平号,利用了一些潜水器也拍了很多深海的电影。但是所有的这些潜水器都不能到11000米的,所以他感觉到他就是再出一点钱可以达到一个最深的,就会拿到一个吉尼斯的记录。所以他也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他就在2005年自己掏钱,悄悄地聘一批人,秘密地帮他研制这样的一个潜水器,而且这个潜水器的大概的思路还真是他自己的。

  尽管他不懂技术,但是他懂艺术。这就是一个人不忘初心,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这个我觉得是我们值得学习。后来卡梅隆把深海的这个梦想实现了,他现在又转向太空了,他又跟几个老板弄了一个公司,要去开发小行星的资源等等。那么我们中国今后就是也希望能够产生一批像卡梅隆这样的一些人,我小时候有的梦想,今后我到有一定的实力的时候我要不忘记自己的梦想继续去追寻。

  通过这个过程,也把科学技术往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尽管他的初始的这个动机、动力不是完全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卡梅隆这一次的深潜对于深海技术、深海科学的发展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后来国际的海洋科技界也给了他终身成就奖这样的一个最高的荣誉。人家在海洋里面干十来年就拿到一个终身成就,我们干三四十年还不一定能够拿得到,所以我对他是非常崇拜赞赏的。

中国科普博览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12257号-28,-4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