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宋浩,来自山东财经大学。今天很高兴来到格致论道,因为我的博士就是从中国科学院毕业的,宿舍就在对面的青年公寓,今天算是回家了。
我博士毕业以后,并没有做高大上、高精尖的科研,而是回到学校,做了一件特别普通且平凡的事情,就是录制教学视频。目前我在B站有730万粉丝,视频总播放量3.6亿次,其中《高等数学》播放量1.5亿次,是B站播放时长最长的视频。
我为什么要录制教学视频呢?这个故事大概要从10年前说起。
那时候有一个班我特别喜欢,他们正在学线性代数,好多同学学不会,在校园里边碰见我就说:“宋老师,这个课很难,老师教的听不懂。”还不断地有同学问我:“老师这个将来不及格该怎么办?”刚好那个学期我也在上线性代数课,所以我就想,要不就把我上课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给这个班的同学看。
所以虽然我现在的粉丝跟视频播放量很多,但其实最初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为了这一个班的同学。
刚开始录制时,我买了一支爱国者录音笔,上课的时候只录音。但是这种录制不太适合数学教学,因为看不到画面。所以我后来就买了一台二手的硬盘式DV
再后来就买了不少设备了,处理视频的电脑也买了好多台,都是二手的。从10年前开始录制视频到现在,几乎所有的设备都是我买的。包括录像机、麦克风、电脑,前前后后我大概投入了20万左右。
早期我把视频放到网盘上,让学生去下载。后来又上传到优酷,这个是我在2014-2015年时上传到优酷的视频。后来就是在B站了。
众所周知,B站是一个学习网站,大家都把B站叫做“哔哩哔哩大学”嘛。这个就是我在B站最早上传的《线性代数》和《微积分》教学视频的“考古”截图。
那时候《线性代数》的播放量只有4.5万次,现在每天的播放量都有几万次,总播放量已经超过了6000万次。
我最早上传的是《线性代数》和《微积分》这两门课。后来不停地有同学说,老师要不要再讲一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老师要不要录一下《高等数学》?甚至到后来,我连数学系的专业课《数学分析》都录了,花了3个学期,因为这个课就是3个学期的,一共录了193个视频。
现在,我已经算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教学体系。从大一到大二,从高等数学、微积分到线性代数,再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个学期3门课,还有1个男人,就是我。所以好多同学说:“宋老师,除了我爸以外,你是陪伴我时间最长的男人。”
这是期末考试期间B站实时在线人数,也就是此时此刻正在观看视频的学生人数。《高等数学》排在第一,有8000多人正在观看,《概率论》跟《线性代数》一般有4000多人。也就是说,每个时刻大概都有16000人在看我的教学。
其实有很多人在研究我的视频,他们好奇宋老师的视频为什么会火?有什么高级技巧?其实没有任何技巧,全是感情,还有一些段子。
我的视频非常简单,就是一个黑板、一根粉笔、一个老师,和一台录像机、一个三脚架。
视频一定要加上那些特效、动画、片头、片尾才能火吗?我觉得未必。什么东西会火?适合的就是好的。我早期的视频,比如这个播放了6000多万次《线性代数》,它的分辨率只有720P,不是1080P,更不是4K。这并不妨碍《线性代数》76个视频的平均播放量达到130多万次。
所以说录数学视频,我大概是找到了诀窍。是什么呢?就是写黑板。这是我的板书,还挺漂亮,是吧?这是我上《高等数学》的板书,数学就是得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学生才能听明白。你给他看PPT,页面飞呀飞呀飞,学生看不懂。
老师怎么知道自己上课讲得好还是不好呢?你自己其实是有感觉的。这个课你自己讲嗨了,那就是好。这个课上得自己都快睡着了,那学生肯定也早就睡着了。我经常形容说,课堂就是单口相声,上课就是老师在控场,表演。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
那要怎么讲课?这个定理、例题跟这个结论怎么组织到一起?所有的都一定要按照课本讲吗?必须要先讲定理,再讲例题,再讲结论吗?未必嘛。
包括课堂的高潮部分,你是妙语连珠让大家能全神贯注,还是讲了个段子让大家开怀大笑,还是讲了一个知识点让所有的同学都顿悟了?
好多老师喜欢上课念教材。但教材上的字同学都看得懂,为什么要你来念教材?还有老师上课喜欢念PPT。学生有一次跟我抱怨说:“宋老师,我们专业课老师上课念PPT念得可准了,除了标点符号不念以外,其他的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一节课只有两个字PPT上没有——下课。”你说这样的课能有意思吗?这样的课能精彩吗?
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和我是有代沟的。当老师的就别再翻那些老黄历了,要找点学生喜欢的事。
比如我说我见了周深,见了小潮院长,接受了李思思的采访,和老番茄合了个影,等等,这些学生喜欢。我说跟罗翔老师合作创作了一个视频,学生马上就觉得找到了知音。
上学期一月份的时候,我跟我的学生说去领了个奖,叫什么“百大”。学生就“哦哦哦~”。
还可以找一些现在学生之间流行的元素。比方说早期的弹幕“23333”“火钳刘明”到现在的“实名开卷”等等。10年前《来自星星的你》最火的时候,我经常和学生探讨剧情。甚至大结局之前,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过有几种可能。我还经常说我跟都教授长得很像,究竟像不像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会让学生觉得你很有意思。
上数学课讲段子其实是很难的。大家现在叫我“网红”,我也经常说,如果我讲政治、历史、地理、法律,可能早就红了。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学科最晚出“网红”,那这个学科就是数学。
现在大学的课都是一个半小时,光讲题我自己都烦,那就要稍微调剂一下。
比如在夏天,学生们一来就要开风扇。但我们老师是不喜欢开风扇的,因为噪声太大。我就说,你们很热吗?上数学课会很热吗?做两个题不就全凉了吗?
还有同学上课在后排讲话。一般老师会让他们别说话,但是可能没有效果。那就可以开个玩笑:“如果后排聊天的同学能和中间打牌的同学一样安静的话,就不会打扰到前边正在睡觉的同学了,所以你们不要说话了。”这个效果很好的。
比如我们讲线性方程组的解,有无穷解、无解、还有唯一解。我们觉得“唯一”的“唯”字应该是口字旁的“唯”,但是所有的教材都是竖心旁的“惟一”。我就会问学生,你觉得是哪个“唯”?你觉得是这个“唯一”还是这个“惟一”?不管是哪个“唯一”,你都是我的唯一。所以上数学课,也可以用数学构造段子。
有一次下了课,同学们都走了,就剩了一个空荡荡的教室,我就很感慨。第二节课大家回来了,我就说:“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走了后,我看着空荡荡的教室就想,你们是落了手机了,落了课本了,还是落了平板了?仔细一看什么也没落,我这心里头空落落的。心想落了什么呀?把我的心落下了。”学生们说,这个土味情话也挺好的。
大家可能会感觉我的视频应该都是大学生在看。这个推断是对的,我的视频有70%的观众是16岁到25岁的学生,但是有10%是16岁以下的初中生。
更神奇的是,有13.6%是40岁以上的中年男人。他们大概不是冲着我的段子来的,是真的冲着数学课来的。有一些考证的、考研的,包括很多做计算机相关工作的要补线性代数,都在看我的视频。
至于各省的粉丝分布就更有意思了。因为我是山东人,我也在山东任教,所以我会觉得山东的观众数量肯定排第一。但其实不是,江苏一般是第一,山东是第二,广东是第三,河南是第四。
广东省看我的视频的学生特别多,很神奇。我2024年1月份去广州玩,从下飞机的第一秒钟开始,吃饭、去景点、住宿,包括早晨在宾馆吃早餐的时候,都有同学认出了我。我今天回到中国科学院,去了青年公寓,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把我认出来,可能我讲的东西对这里的同学太简单了。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我收到过的评论和私信。这是我们学校的新疆学生,他们来到山东上学挺不容易的。一个就是数学课比较难,再一个就是很多老师都有口音。所以他们都在看我的视频补充学习。
有的同学微积分考了5次都没有过。还有一个同学,他的私信我没有保留下来。他数学课大概挂科挂了七八次,一直到毕业以前都没有过,后来毕业以后看我的视频才过了。
还有外语系的学生,一些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和一些考数学教师资格证的。还有就是刚才说的软件开发人员,以及一位45岁的工作人员也在看我的视频。
最神奇的是,我年龄最大的粉丝竟然是一位85岁的老先生。2023年时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不是私信,也不是短信,是真的信。他说:“宋老师,我已经85了,退休在家。有一次晚上看到你的微积分教学视频,开始系统地学习。”他对我讲过的段子竟然也很感兴趣,还八卦了一下那些事是不是真的。
还有很多专升本的同学。
这是一个可能在学习上遇到一点点困难的同学。
还有一个体育系的学生。他看我的视频,最后拿到了高中数学的教师资格证,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这也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
我觉得我的教学视频就是给大学生录的,结果发现大家的玩法还挺多。还有同学晚上睡觉睡不着的时候,会看我的高数视频,据说助眠效果非常好,秒睡,治好了失眠的问题。
B站在2023年的5月公布了站内累计播放时长最高的前10条视频,包括游戏、番剧、电影、电视剧等等。前5条视频有3条是我的,第1是《高等数学》,第3是《线性代数》,第5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现在互联网的发展、线上课程的发展,让线上教学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事情。疫情期间大家都知道了线上教学,但是很多老师其实是不具备线上教学的设备和软件的。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老师就放着我的教学视频给学生上课,在需要补充一下的时候,就把那个视频暂停一下。学生给我发截图,我就开玩笑说,改天让你老师把讲课费给我结一下。
一根小网线,让700多万人同时在看我的数学视频。要知道,教学视频不是那种下饭的视频,其实每次点开数学视频,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在学校一年顶多能教1000个学生,10年就是1万个,100年才是10万个。而现在,我的教学视频每天的播放次数是在30万次左右。最少也有10万人。所以说,每天在B站看我视频的学生抵得上我100年教的学生的总数,让人不得不感慨互联网的强大。
有一句话叫“不是有人年年学高数,但是年年有人学高数”。还有一句话“上课睡觉,下课宋浩”。大学的围墙现在真的是已经消失了,现在在网上,清华、北大、复旦的课都有,并且质量还非常好。
你现在上课说让学生不玩手机,那是阻挡不了的。学生们都用蓝牙耳机,就把手机放在前排座椅的后背那里,打开一个视频就能看。这其实也给我们任课老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你讲得不好,学生就看网课。
很有意思的就是,我给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底下有的学生竟然也在看网课。我就很生气,拿来一看,他们看的还是我的网课。我说:“真人就在这,为什么还要看网课?”他说:“宋老师,前两次课都没有跟上,看看你的网课,先把前面的补一补,你的这个课堂我才能跟得上。”
所以说线上教育的发展是堵不住的。现在线下上课也都结合了手机,上课先打开二维码,让学生扫码签到。课堂小练习、课后收作业、期中测试、期末测试……很多学习都是在网上进行的。
最后再想分享一句话:今年是中国互联网30周年,也刚好是我录视频10周年。互联网“拆”了大学的墙,线上教学迸发出闪亮的光芒。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