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於人
不刷题的故事
学习≠刷题!她与团队共同成立了一所“不刷题俱乐部”。@不刷题的吴姥姥 认为:刷题得出的知识仅仅只是浮于表面,只有真正产生兴趣,才能让这些深奥的知识变得好玩又易懂…
李正
凝望西洋的康熙帝
明明是科技皇帝,为啥没有带领中国走向现代文明?
杨文翰
守护“星星的孩子”
非常保守地估计,我国也至少有1%的患病率。也就是说,在绝对人数上已经超过了1000万。
彭逸生
红树林——陆海交界处的“海岸卫士”
陆地和海洋的生物都有可能出现在红树林里,它养育了非常多样的动物。
谢强
别具魅力的“臭屁虫”
我们学会了自驾小艇,以类似大海捞针的方法,去考察海面上是否有海生蝽类昆虫的活动。
姜璐璐
为科学家建一所“银行”
为了开放共享科学数据,我们建造了一个“信息银行”,科学家自愿将宝贵的数据上传并存储在该平台上,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也能够“取出”这些共享资源。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能够实现科学数据共享…
毛立平
淹没在历史中的她们
正史中的《列女传》,将典范女性的形象缩小到只有仁慈、慈爱、智勇,到了宋朝,甚至需要特别奇苦的节烈,才能成为典范进入传记。而到了清朝,基层女性更是仿佛一批“无声的群体”,但我们不该忽略女性在历史进程上的贡献…
钟彩虹
中国猕猴桃的崛起之路
新西兰的奇异果,其实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猕猴桃。但是,由于早期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小、品种和技术没跟上,导致消费者的体验较差。现在,科学家们不断培育出各具特色的新品种,不仅帮助农民成功致富,还夺回了猕猴桃的“国际话语权”…
曾宋君
破解兜兰繁殖密码
中国是亚洲分布兰花最多的国家之一,但观赏价值极高的兜兰,由于遭到严重的采挖,被禁止交易。兜兰大多数生长在石壁之上,这让科学家们爬上近90度的石壁给兜兰授粉,又通过无性克隆技术,实现了兜兰的规模化生产…
陈焱
硬核折纸指南——从艺术走向科学
折纸不光是一项古老的艺术品,还可以在工程领域发挥作用。科学家们既能把太阳能帆板等大型结构折叠,把“房子”送上月球基地,满足航天科技的发展需求。不仅如此,你可能没有意识到,折纸科学其实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孙新宇
隐匿而危险的老年抑郁
老年抑郁就像一个“藏起来”的疾病,不易被查觉。当病人的抑郁较为严重时,他们的躯体症状也会非常突出,如果没有经过治疗,可能会增加发展为痴呆的风险。到底我们如何判断老年抑郁呢?当老年抑郁来临,又应该如何面对?
曳尾菌
热闹的菌物世界
在原质团时期的黏菌,会像动物一样爬来爬去,而子实体时期则像一个不会动的蘑菇。微观世界的黏菌不仅有着漂亮的外表,甚至可以帮助人类规划“城市线路”…
周雯
被低估的嗅觉
气味不仅能开启回忆,还能帮我们指引方位,甚至可以传递性别信息。更神奇的是,哪怕在睡眠中,我们的嗅觉仍然起着作用。也许,我们都低估了强大的嗅觉…
王世骐
象牙的秘密
曾经有一种权威的说法,认为恐象在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但是经过邱占祥院士的团队长期不懈的寻找,终于在甘肃省的临夏地区发现了恐象化石。
顾垒
带你翻越喜马拉雅山脉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度不大,很有可行性的旅程。
张敬宜
用镜头追逐星河万里
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航天,爱上中国的火箭发射。
陈延伟
中国散裂中子源托起科技国之重器
自2018年投入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科研产出优越,供束效率高达97.2%。除了满足高铁车轮、深潜器、超级钢等尖端设备的需求,这个大国重器还助力研发出了首台硼中子治疗癌症的装置…
张首刚
“北京时间”从哪儿来
在2017年以前,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够生产小铯钟,一年后,开始对中国完全禁售。在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们打破了技术封锁,不仅研制出了性能更好的激光抽运小铯钟,而且可以自主保持国家标准时间的准确性…
严修鸿
方言本字的猜谜游戏
方言不光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也是人们情感的依托。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汉语方言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从古代文献中找到了方言的基本依据,建立起一个立体的联系。但是,想要找到方言的本字,这条语言考证之路时常遇到困难…
庞伟
信任自然很难吗?
这个唯一“不种植物”的公园,却拥有着来自深圳各地的土壤。刚落成时,这里凄清荒凉,但是半年以后,万物茁壮生长,甚至发现了一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翟明国
地球知识是科普的“语文算数”
有些事情还不了解,很多公众却会一窝蜂地去相信。这说明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它是告别愚昧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社会缺少科普,会让老百姓对全社会变化的判断能力大大降低。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如何才能做好科普呢?
郭华东
地球大数据,可持续发展驱动器
在未来,地球大数据有可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它具有着海量、多元和高度集成等特点,不光是我们认识地球的关键钥匙,还能成为发现知识的新引擎。肩负着五大使命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将承担起发展卫星星座计划的任务…
邱强
追迹地震海啸
最常见且造成严重损失的海啸灾害,往往是由于俯冲带地震引起的。俯冲带地震频发,能引起大范围水体扰动,从而引发海啸。然而,俯冲带大多在深海区域,观测研究难度大。他们通过多年研究,通过数据建模,终于做到了提前评估俯冲带区域的地震海啸情况……
郑雷
从太空看冰盖消融
全球变暖导致了两极冰盖、冰川的消融,当这些融水排入海洋,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65米,甚至引发洪灾,淹没城市的低洼地带。借助卫星遥感,如今不需要到达实地现场,我们也可以知道冰盖真实的融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