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园园
身份证里的数学
对人们而言,数字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但究极数字本身的含义却知之甚少。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的指纹,组成身份证号的18位数字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又蕴藏着怎样的奥秘?
周建华
教育解放心灵
让学校真正地回归“育人”,才能让教育解放心灵。他考察了国内外多所顶尖高中,最后决定打造立体的“三三三”课程结构,开启了教育改革的漫漫征途…
彭良友
格物无涯,育人有道
科研的过程,不仅需要我们持续培养科学志趣,还得锻炼洞察力,及时提出一个好的科学问题。想要突破物理学的边界,其实并不依赖于能够背下来多少方程和公式…
宋延林
照亮盲人的世界
用化学的方式,照亮盲人的世界...
吴於人
不刷题的故事
学习≠刷题!她与团队共同成立了一所“不刷题俱乐部”。@不刷题的吴姥姥 认为:刷题得出的知识仅仅只是浮于表面,只有真正产生兴趣,才能让这些深奥的知识变得好玩又易懂…
翟明国
地球知识是科普的“语文算数”
有些事情还不了解,很多公众却会一窝蜂地去相信。这说明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它是告别愚昧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社会缺少科普,会让老百姓对全社会变化的判断能力大大降低。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如何才能做好科普呢?
于辛
我的父亲,于敏
在他的眼里,父亲于敏只是个和蔼可亲的普通人。少年时代,于敏先生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顺利从北大毕业。成年后,又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更多的人。被称为“氢弹之父”的他曾说过,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那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
汪景琇
做科普是科学工作者的一个责任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科普工作?科学知识不应该是封闭圈子中的私有财产,而应该为公众服务、被公众理解。在某种意义上,科普也是科学工作者的个人需求,科学家的成长,需要扎根在公众科学素养的沃土上…
这是一个小小的数学的运算,但是它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是整个系统的安全保障。
饶一晨
网瘾少年与游戏想象
在网瘾治疗机构,他发现“网瘾少年”普遍家境良好,大部分有着较好的能力,并且几乎所有孩子都认为网瘾跟家长有关。甚至,他们在网瘾治疗中心,还发挥想象开发了一套游戏……
李甦
阅读的萌发
自从出生后,孩子们就开始了阅读学习之旅。研究显示,儿童学习文字的方式,往往表现出了自主化和个性化。到底该不该教儿童识字?这个让家长纠结的问题,或许有了答案…
邵立晶
爱因斯坦对了吗?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专属于他个人的东西,早已传遍广大人群,他将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同他的光芒永相结合。
陈连山
山海经-从地理志到志怪小说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里面的哪些“妖怪”是真实存在的?书中记载的妖怪又是如何体现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何忠杰
生命的白金十分钟
不管我们如何实施急救,时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应急救援中,我们有一个时效应急规律: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
王鸿飞
钱学森是个化学家
化学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合成,我们的所有的材料、药物,我们生活里面用到的所有的东西,都跟化学有关。
龙春林
游学于山野村寨的生物学者
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有非常多生物科学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慢慢去了解、去研究,但是,这些知识往往只是掌握在年纪比较大的人的脑子里面,而他们一旦去世,这些知识就被带走了。
严虎
孩子的童画世界
几乎每一个家庭里面都会有绘画的工具,几乎每个孩子每天都会画画。很遗憾的是,很少会有人能够看懂孩子的这些画作。
关启安
从强开性猜想说起
因为数学它是有一定思想的,也就是说,当你把经典内容学清楚之后,再读一些文献,是有可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的。
张莉俊
花儿传粉的策略
植物来到世界上是有任务的,它必须繁衍后代,让它的种族兴旺,所以很多花就会想方设法地接受花粉。
吴宝俊
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到底
说到霍金、爱因斯坦,小朋友们都立即辨认出来,风趣幽默的吴宝俊老师向小朋友们科普了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罗伯特·胡克,向大家展示了《显微图谱》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引起在场同学阵阵惊叹。
李象益
迎接思维变革的新时代
我们的科学教育、我们的科普,也应该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高度结合,这也是世界发展的重大趋势。
魏勇
中国行星科学教育的未来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探索浩瀚的宇宙是千万年间人类的共同梦想,行星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深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各大高校将会开设行星科学专业,中国将会有自己的行星科学方面的人才,这将是宇宙最强高校联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整套行星科学的建设,每一个太空梦都将实现。
李栓科
科学传播的魅力
关注科学的新发现、新进展、再发现、再认识,把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背后的地理科学故事、生态故事和环境故事呈现给读者,这才是科学传播的核心,一本杂志要保证常变常新,才能保证大家阅读的快乐。
蔡天新
从看见到发现
在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的眼里,数学和诗歌充满了自由和智慧。而既是诗人又是数学家的他,发现数学与绘画之间,也有着神奇的联系。在2018中科院公众科学日主场活动SELF讲坛上,蔡天新带领我们寻找科学与艺术的异曲同工,踏上从看见到发现的旅程。